破壞單家蟻通常在土中、樹上、水泥裂縫中、大樹樹皮內築巢,但也經常在人類住家內的電器、牆壁縫內發現蹤跡,巢穴會有1-2個小出入口通道。破壞單家蟻有蟻道的現象,螞蟻行走在一條固定的路線上,當找到食物時,使行動更快速有效率。
【群落規模】成熟群落可到數千隻
【繁殖速度】快
【蟻 后 制】多后制
【蟻 后】7-8mm
【工 蟻】2-3mm(無兵蟻形態,但工蟻有明顯的大小差異)
【性 情】獵食兇猛
【作戰方式】群體攻擊
【戰鬥武器】大顎/螫針
【食 物】甜食、果實、人類乾糧/食物、昆蟲屍體、活體
破壞單家蟻(Destroyer ant)的名字雖然聽來熟悉,不過,拜分子生物技術應用於系統分類學的分析結果日益精進所賜,2015 年有學者已將其從原隸屬的單家蟻屬 或小家蟻屬(Monomorium)被修正重新分類為家蟻亞科(Myrmicinae)的 Trichomyrmex屬(Ward et al., 2015),因此部分學術網站的資料庫已將本物種更名為Trichomyrmex destructor,但目前尚不知道這個重新分類的屬名,何時才會有相對應的正式中文名稱,故本篇仍先以破壞單家蟻來稱呼。
破壞單家蟻可在室內及室外生活,築巢於花園等近水源處,行動緩慢。雜食性,其他昆蟲的屍體、卵、或室內的任何食物皆可進食,因此,也會啃食電線、破壞電器及電信設備(Harris, 2005)。Wetterer(2009)報告指出,具有極大破壞力的螞蟻–破壞單家蟻在全球的蔓延,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雖然會以大顎給予疼痛的咬傷(bite)及稍有刺激的叮螫(sting),不過尚無造成人類健康的顯 著風險(Bug doctormedia, 2014; New Zealand ministry of primary industries, 2015)。破壞單家蟻在亞洲地區存在已久,在臺灣這片土地也已超過有百年時間,那為何會在近年才突然意識到這已存在百年的物種所造成的騷擾,或許是兩者棲息領地因某些契機而有所重疊了,諸如氣候變遷、族群遷徙或活動範圍擴大、都市規模開發擴張、土石植栽的引進媒介等,都是可能的候選因素。
(教育部外來入侵種及動植物疫病防治宣導電子報105-106 年度第 1 期 / 105 年 12 月發行)
(pic:http://termitesandants.blogspot.tw)
影片
★文中(學名/內容)僅供參考,切勿作為決定憑據。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未獲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