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破壞單家蟻 Monomorium destructor

破壞單家蟻通常在土中、樹上、水泥裂縫中、大樹樹皮內築巢,但也經常在人類住家內的電器、牆壁縫內發現蹤跡巢穴會有1-2個小出入口通道破壞單家蟻有蟻道的現象,螞蟻行走在一條固定的路線上,當找到食物時,使行動更快速有效率。

【名 稱】破壞單家蟻 Monomorium destructor 

【群落規模】成熟群落可到數千隻
【繁殖速度】快
【蟻 后 制】多后制

【蟻 后】7-8mm
【工 蟻】2-3mm(無兵蟻形態,但工蟻有明顯的大小差異)
【性 情】獵食兇猛
【作戰方式】群體攻擊
【戰鬥武器】大顎/螫針
【食 物】甜食、果實、人類乾糧/食物、昆蟲屍體、活體



破壞單家蟻(Destroyer ant)的名字雖然聽來熟悉,不過,拜分子生物技術應用於系統分類學的分析結果日益精進所賜,2015 年有學者已將其從原隸屬的單家蟻屬 或小家蟻屬(Monomorium)被修正重新分類為家蟻亞科(Myrmicinae)的 Trichomyrmex屬(Ward et al., 2015),因此部分學術網站的資料庫已將本物種更名為Trichomyrmex destructor,但目前尚不知道這個重新分類的屬名,何時才會有相對應的正式中文名稱,故本篇仍先以破壞單家蟻來稱呼。

 
 
 

破壞單家蟻可在室內及室外生活,築巢於花園等近水源處,行動緩慢。雜食性,其他昆蟲的屍體、卵、或室內的任何食物皆可進食,因此,也會啃食電線、破壞電器及電信設備(Harris, 2005)。Wetterer(2009)報告指出,具有極大破壞力的螞蟻–破壞單家蟻在全球的蔓延,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雖然會以大顎給予疼痛的咬傷(bite)及稍有刺激的叮螫(sting),不過尚無造成人類健康的顯 著風險(Bug doctormedia, 2014; New Zealand ministry of primary industries, 2015)。破壞單家蟻在亞洲地區存在已久,在臺灣這片土地也已超過有百年時間,那為何會在近年才突然意識到這已存在百年的物種所造成的騷擾,或許是兩者棲息領地因某些契機而有所重疊了,諸如氣候變遷、族群遷徙或活動範圍擴大、都市規模開發擴張、土石植栽的引進媒介等,都是可能的候選因素。

 
 
 
周樑鎰等(1991)在臺灣昆蟲名錄(膜翅目:細腰亞目:蟻科)也記載了破壞單家蟻,然而這位全球廣布的流浪者,在臺灣最早在 1909年即有發現紀錄(Wheeler, 1909),因此,什麼時候就已經在寶島落地生根尚不得知,但可以確定該物種已經存在這片土地超過有百年時間。不過,在農委會林試所建置的「臺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http://tiasd.tfri.gov.tw/)提供的資訊,破壞單家蟻並未被納入我國入侵種清單之中。
 
(pic:http://idtools.org)

 

其實,外來種與入侵種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根據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2000 年時定義,外來種(Alien species)是「原產於其他地區的動植物,出現於自然分佈疆界及可擴散範圍之外」,而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 )則是「生態系中的外來種,且在引進後已經或可能造成經濟損失、生態破壞或有害人類健康者」。因此,外來種是否已成為入侵種,而與當地政策及民眾對生態的感受與認知有關。再者,根據「全球入侵物種資料庫(Globe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 GISD) 」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ISSG,2011)中公布資訊,破壞單家蟻在亞洲很多地區如日本、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等地,被認為是原生物種,於香港、新加坡等地,則尚屬於無法歸類。顯示破壞單家蟻在亞洲地區存在已久,也可能早已融入或歸化當地生態環境,要找出歷史中傳播的途徑已非容易之事。因此,國內部分報告將其歸類為外來入侵種是否得宜,仍待政府相關機關進行評估與確認。


(教育部外來入侵種及動植物疫病防治宣導電子報105-106 年度第 1 期 / 105 年 12 月發行)
(pic:http://termitesandants.blogspot.tw)

影片

★文中(學名/內容)僅供參考,切勿作為決定憑據。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未獲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
資訊

矛巨山蟻 Camponotus carin tipuna

資訊

日本瘤顎家蟻 Strumigenys solifontis

資訊

紫彩虹臭蟻 Iridomyrmex purpureus- 世界最大型虹蟻

資訊

台灣顎針蟻 Anochetus taiwaniensis (risii)

取得最新資訊
訂閱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