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巢舉尾蟻的分工合作 懸巢舉尾蟻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昆蟲,其社會階級之分化,非常明顯
懸巢舉尾蟻的基本介紹
(一)懸巢舉尾蟻在生物上的分類 懸巢舉尾蟻(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在生物界上的分類,為「動物界、 截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細腰亞目、針尾部、胡蜂總科、蟻科、家蟻亞 科、舉尾蟻屬」。
2.胸部
胸部呈現褐色,具有六隻腳,用來行進或清潔觸角。
3.腹部
腹部呈現黑色,為扁平水滴狀,具有明亮的光澤,會分泌費洛蒙,指引同 伴沿著路線前進,共同捕食獵物。(張永仁,1999)
(三)懸巢舉尾蟻的生長過程
懸巢舉尾蟻的生長過程為:「蟻卵→幼蟲(幼齡幼蟲→中齡幼蟲→熟齡幼蟲) →蛹化→變態→變色→成蟻」。(霍德伯勒、威爾森,2000)
1.蟻卵
從蟻卵到孵化成幼蟻需經過約 1~2 週,蟻卵形狀細小,似米粒,呈淡黃色 或乳白色,長約 0.5 毫米。
2.幼蟻
乳白色,沒有眼與足、頭部小,大部分為彎曲狀。因為幼蟻沒有足部構造, 移動跟覓食,全部倚賴工蟻搬運與餵食。懸巢舉尾蟻孵化為幼蟲之後,約經歷 2~3 次脫皮才化蛹。
3.蛹
熟齡幼蟲體型漸漸變短,不覓食、不活動,進入前蛹時期。前蛹脫皮後化 成蛹:蛹初期為乳白色,一段時間之後慢慢變成黑色或褐色。蟻后的繭比較長 且肥大,雄蟻與工蟻的繭比較短且瘦長。
4.成蟻
經過蛹期、變態、變色、破繭和脫皮而出,成為成蟻。成蟻分成新生蟻、 壯齡蟻及老齡蟻三階段。新生蟻,行動偏慢、顏色較淡、比較脆弱;壯齡蟻, 行動力最佳、顏色較深;老齡蟻,行動較遲鈍且緩慢、顏色正常、年紀最大, 經常為覓食、守衛和巡邏的先鋒。
5.死亡 快
要死去的螞蟻,會被工蟻搬到屍體丟棄處集中丟棄成堆,因此形成所謂 的「螞蟻塚」。(霍德伯勒、威爾森,2000)
(四)懸巢舉尾蟻的分工合作 懸巢舉尾蟻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昆蟲,其社會階級之分化,非常明顯,依 照不同的工作可分為蟻后、雄蟻、工蟻和兵蟻,各司其職扮演不同的角色,共 同組成一窩蟻巢。
1.蟻后
雌性,具有翅膀,體型為最大,是蟻巢內唯一具有繁殖能力和產卵的蟻 種。 懸巢舉尾蟻的蟻后產卵後,會先決定幼蟻的雌雄,幼蟻再被工蟻帶走,分開哺育。
蟻后大部分產出來的卵會發育成工蟻,只有少部分發育快速的的幼蟲 才有機會發育成新的蟻后。
2.雄蟻
雄性,具有翅膀,是蟻巢中唯一可與蟻后交配的蟻種,與蟻后交尾後不久 即死亡。
3.工蟻
雌性,沒有翅膀。羽化後,即出巢尋找食物,每一隻工蟻的體型、職務都 不盡相同。
4.兵蟻
體型較大,大顎較發達的工蟻,會特化成兵蟻。擔任類似『侍衛』的工作, 所有工蟻從巢外要搬進巢內的食物,都必須經過兵蟻以感覺毛檢查後才能進入 巢中。(楊平世,1988)
(五)懸巢舉尾蟻的生活習性
1.攝食行為 懸巢舉尾蟻屬於雜食性螞蟻,食物來源除了會一起捕食昆蟲外,平時還會 吸食蚜蟲、介殼蟲的蜜露,植物產生的花蜜,甚至是撿拾昆蟲或動物的屍體。
2.築巢行為 懸巢舉尾蟻的蟻巢常位於樹叢間,依照食物來源的多寡來決定蟻群的大小, 在樹木上呈現不同的大小。蟻巢為球形、土球狀,外觀和虎頭蜂巢相似,但是 此種蟻巢較為粗糙、外殼凹凸不平。(張永仁,1999)
本文原至:螞蟻上樹─探討懸巢舉尾蟻對樹木之影響
作者:
林哲羲。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森林三甲。
姜家豪。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森林三甲。
指導老師: 林淑華老師
★文中(學名/內容)僅供參考,切勿作為決定憑據。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未獲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