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ormica rufa sideview” by Richard Bartz, Munich Makro Freak – Own work. Licensed under CC BY-SA 2.5 via Commons.
螞蟻是一種有社會性的昆蟲,古代又稱馬蟻或馬螘,屬於膜翅目,與胡蜂、黃蜂等昆蟲屬於同一目。螞蟻的出現早在1.3億-1.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可能是從侏羅紀出現的原始胡蜂演變而來。螞蟻的觸角是明顯的膝狀彎曲,腹部有一、二節呈結節狀,與胡蜂的腹部是一個整體有所區別。
螞蟻是完全變態型的昆蟲,要經過卵、幼蟲、蛹階段才能成為成蟲。螞蟻的幼蟲階段沒有任何能力,完全由工蟻餵養。工蟻要先把食物吃進去,然後再吐出來餵養幼蟲,成蟲之間也以這種方式交換食物。幼蟲的發育需要一定合適的溫度,因此工蟻經常搬動它們,以維持合適的發育環境。螞蟻一般按照不同的任務分為工蟻、雄蟻和雌蟻,幼蟲發育成哪種螞蟻完全取決於幼蟲階段的餵養條件。
螞蟻一般沒有翅膀,只有雄蟻和沒有生育能力的雌蟻在交配時有翅膀,雌蟻交配後翅膀即脫落。當開花植物逐漸繁盛後,螞蟻的種類開始多樣化。
地球大部分的陸地都有原生種的螞蟻,只有南極洲及少數一些島嶼例外。螞蟻在大部份陸地的生態系中都有存在,佔陸生動物生物量的15-25%。螞蟻能夠在許多生態系中生存的原因是因為其社會化的組織,以及改變棲息地、尋找食物等方面的高度適應能力。螞蟻的社會組織非常複雜,由不同的個體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個複雜的任務。例如,工蟻負責尋找食物、餵養幼蟲、維護蟻巢等;士兵蟻負責保衛蟻巢,攻擊入侵者;女王蟻負責生產卵子,繁殖后代。這種分工合作的社會組織被稱為“蟻群”。
蟻群的組織和運作方式非常有趣。螞蟻之間會通過一種稱為“信息素”的化學物質來溝通。不同的信息素可以傳達不同的信息,例如食物的位置、敵人的種類和數量等。螞蟻還會通過觸角的觸感來進一步溝通。
蟻群的運作方式是基於一種稱為“貢獻者-接收者”模式的社會行為學理論。這種模式認為,社會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需要為群體做出貢獻,同時也能從群體中得到利益。這種貢獻和收益的平衡使得整個社會群體能夠有效運作。例如,工蟻會為整個蟻群尋找食物,但是這些食物最終會被分享給整個蟻群,包括那些沒有參與尋找的蟻。
螞蟻在自然界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們可以作為土壤中的分解者、食物鏈中的一環、植物的傳粉者等等。同時,螞蟻還是許多生物的天然敵人,例如蚜蟲、蟻獅等等。
常見螞蟻的身體結構:
螞蟻的不同身份和職責
螞蟻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昆蟲,擁有複雜的社會結構和分工合作的行為。螞蟻中的個體角色分工明確,不同的身份和職責使得整個群體能夠高效地運作。
蟻后
蟻后是群體中擁有生殖能力的雌性,通常體型最大,腹部較大,生殖器官發達,觸角較短,胸足較小,有翅或無翅(大多是無翅的)。其主要職責是產卵、繁殖後代,以及統治整個群體大家庭。
雄蟻
雄蟻負責與蟻后交配,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通常有翅,交配後不久便會死亡。
工蟻
工蟻是沒有生殖能力的雌性螞蟻,負責搜尋食物、照顧蟻卵和幼蟲等。相比兵蟻,工蟻體型較小。
兵蟻
兵蟻是負責抵抗外蟻或進行攻擊的螞蟻,和工蟻一樣沒有生殖能力,頭部較大,上顎發達且巨大,可以粉碎堅硬的食物。在保衛群體或攻擊其他種類的蟻類時,它們成為了戰鬥的武器。因為它們能夠擔負戰鬥任務,所以得名為兵蟻。
以上撰寫參考至維基百科:螞蟻
螞蟻外部形態
(一)成蟲:昆蟲之體軀一般分為頭部、胸部及腹部等三部份。螞蟻之體軀除了具有頭胸腹之外,尚具有前伸腹節(petiole)。 依螞蟻種類之不同,前伸腹節又分一節或二節,這是螞蟻分類重要特徵。在同一蟻巢內,具有性繁殖能力的雌蟻(queen)和雄蟻(male),一般具有翅兩對,體軀較大構造頗複雜。在蟻巢中數較多的是中性蟻,包括工蟻(worker)及兵蟻(soldier)。在分類學上多以工蟻的描述為主,雌雄蟻的特殊構造為輔。
1.頭部:常見的有呈圓形,卵圓形及長方形等。頭頂明顯,後方有明顯後頭緣。複眼一對位於頭部兩側。單眼三個。觸角膝狀由4~13節組成。柄節很長,鞭節末端呈棍棒狀。唇基發達為橫向三角形,上顎變化很大呈鐮刀形。
2.胸部:前胸背板和中胸背板發達。後胸背板圓凸常見齒或對刺。三對足均發達,前足脛節的端距特化為清潔器(cleaning comb),跗節五節,末跗節有二個爪。
3.前伸腹節:一般為一節,有些屬由二節組成。呈球狀或鱗片。有兩個前伸腹節者,前面的稱前腹柄節,一般較小; 後面的稱為後腹柄節,一般較寬大。在前伸腹節上有斑紋或長毛等。
4.腹節:工蟻和雌蟻之腹部可見腹節由4~5節組成。雄蟻則由6~7節所組成。雌蟻腹部粗長,雄蟻較細長,工蟻較短小。有些螞蟻種類腹部末端前方有外露螫刺,能刺傷人類或其他動物。
(二) 卵:螞蟻的卵非常細小長約0.5mm,有的卵呈球形或橢圓形。卵的外觀呈奶白色或淡黃色。卵殼甚薄,卵黃為液態狀。卵的前方為頭部,末端為腹部,前後可明顯區分。
(三) 幼蟲:螞蟻幼蟲的胸足完全退化,為無足型。幼蟲的活動、取食完全依賴工蟻搬運及餵食。幼蟲呈乳白色、頭部小,大部份外露,體呈彎曲狀。頭下口式,無眼。
(四) 蛹:螞蟻幼蟲五齡,末齡幼蟲體型縮短,不食不動,稱為前蛹(prepupa)。 前蛹脫皮即為蛹(pupa)。蛹為裸蛹,初呈乳白色,逐漸變為黃褐色或黑色。有些較高等的螞蟻幼蟲下唇絲腺發達,在化蛹前由幼蟲吐絲造繭,繭呈橢圓形黃褐色。蟻后的繭較長約7~8 mm,雄蟻和工蟻的繭長約6~6.5 mm。切葉蟻亞科和臭蟻亞科之蛹屬於裸蛹無繭。
→臺灣螞蟻族群結構
以上摘錄至:台灣環境有害生物管理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