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ormica rufa sideview” by Richard Bartz, Munich Makro Freak – Own work. Licensed under CC BY-SA 2.5 via Commons.
螞蟻,古代又稱馬蟻或馬螘是一種有社會性的生活習性的昆蟲,屬於膜翅目,膜翅目的其他昆蟲有胡蜂、黃蜂等。最早在1.3億—1.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就出現了,可能是從侏羅紀出現的原始胡蜂演變出來的,螞蟻和胡蜂的主要區別是螞蟻的觸角是明顯的膝狀彎曲,腹部有一、二節呈結節狀,而胡蜂的腹部是一個整體。
螞蟻是完全變態型的昆蟲,要經過卵、幼蟲、蛹階段才發展成成蟲,螞蟻的幼蟲階段沒有任何能力,它們也不需要,完全由工蟻餵養,工蟻要先把食物吃進去,然後再吐出來餵養幼蟲,成蟲之間也以這種方式交換食物,幼蟲的發育需要一定合適的溫度,因此工蟻經常將它們搬來搬去,維持合適的發育地點,螞蟻一般按照不同的任務分為工蟻、雄蟻和雌蟻,幼蟲發育成哪種螞蟻完全取決於幼蟲階段的餵養條件。
螞蟻一般都沒有翅膀,只有雄蟻和沒有生育的雌蟻在交配時有翅膀,雌蟻交配後翅膀即脫落。當開花植物逐漸繁盛後,螞蟻的種類開始多樣化。
地球大部份的陸地都有原生種的螞蟻,只有南極洲及少數一些島嶼例外。在大部份陸地的生態系中都有螞蟻,佔陸生動物生物量的15–25%。螞蟻在許多生態系可以生存的原因是其社會化的組織,以及改變棲息地、尋找資源及自我防衛的能力。螞蟻和其他物種的共同演化可以分為擬態、偏利共生、寄生及互利共生幾種。
螞蟻的群體有分工、個體之間的溝通、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螞蟻的群體和人類社會類似之處一直是研究的主題之一。人類社會會將螞蟻用在料理、藥用或是儀式的用途,有些螞蟻可以用在生物蟲害防治中。不過螞蟻會破壞作物及侵入房屋內,也和人類的生活有些衝突。而其中紅火蟻是著名的入侵物種之一。
常見螞蟻的身體結構:
螞蟻的蟻型
蟻后
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稱母蟻,在群體中體型最大,特別是腹部大,生殖器官發達,觸角短,胸足小,有翅、脫翅或無翅(大多是無翅的)。主要職責是產卵、繁殖後代和統治這個群體大家庭。
雄蟻
負責與蟻后交配的螞蟻。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有翅,交配完不久就死掉。
工蟻
是沒有生殖能力的雌性螞蟻,負責搜尋食物,照顧蟻卵、幼蟲。體型比兵蟻小。
兵蟻
負責抵抗外蟻或打仗的螞蟻。和工蟻一樣沒有生殖能力,頭大,上顎發達、巨大,可以粉碎堅硬食物,在保衛群體或攻擊其他種的蟻類時即成為戰鬥的武器。因其可以擔負戰鬥任務,故得名兵蟻。
以上摘錄至維基百科:螞蟻
螞蟻外部形態
(一)成蟲:昆蟲之體軀一般分為頭部、胸部及腹部等三部份。螞蟻之體軀除了具有頭胸腹之外,尚具有前伸腹節(petiole)。 依螞蟻種類之不同,前伸腹節又分一節或二節,這是螞蟻分類重要特徵。在同一蟻巢內,具有性繁殖能力的雌蟻(queen)和雄蟻(male),一般具有翅兩對,體軀較大構造頗複雜。在蟻巢中數較多的是中性蟻,包括工蟻(worker)及兵蟻(soldier)。在分類學上多以工蟻的描述為主,雌雄蟻的特殊構造為輔。
1.頭部:常見的有呈圓形,卵圓形及長方形等。頭頂明顯,後方有明顯後頭緣。複眼一對位於頭部兩側。單眼三個。觸角膝狀由4~13節組成。柄節很長,鞭節末端呈棍棒狀。唇基發達為橫向三角形,上顎變化很大呈鐮刀形。
2.胸部:前胸背板和中胸背板發達。後胸背板圓凸常見齒或對刺。三對足均發達,前足脛節的端距特化為清潔器(cleaning comb),跗節五節,末跗節有二個爪。
3.前伸腹節:一般為一節,有些屬由二節組成。呈球狀或鱗片。有兩個前伸腹節者,前面的稱前腹柄節,一般較小; 後面的稱為後腹柄節,一般較寬大。在前伸腹節上有斑紋或長毛等。
4.腹節:工蟻和雌蟻之腹部可見腹節由4~5節組成。雄蟻則由6~7節所組成。雌蟻腹部粗長,雄蟻較細長,工蟻較短小。有些螞蟻種類腹部末端前方有外露螫刺,能刺傷人類或其他動物。
(二) 卵:螞蟻的卵非常細小長約0.5mm,有的卵呈球形或橢圓形。卵的外觀呈奶白色或淡黃色。卵殼甚薄,卵黃為液態狀。卵的前方為頭部,末端為腹部,前後可明顯區分。
(三) 幼蟲:螞蟻幼蟲的胸足完全退化,為無足型。幼蟲的活動、取食完全依賴工蟻搬運及餵食。幼蟲呈乳白色、頭部小,大部份外露,體呈彎曲狀。頭下口式,無眼。
(四) 蛹:螞蟻幼蟲五齡,末齡幼蟲體型縮短,不食不動,稱為前蛹(prepupa)。 前蛹脫皮即為蛹(pupa)。蛹為裸蛹,初呈乳白色,逐漸變為黃褐色或黑色。有些較高等的螞蟻幼蟲下唇絲腺發達,在化蛹前由幼蟲吐絲造繭,繭呈橢圓形黃褐色。蟻后的繭較長約7~8 mm,雄蟻和工蟻的繭長約6~6.5 mm。切葉蟻亞科和臭蟻亞科之蛹屬於裸蛹無繭。
→臺灣螞蟻族群結構
以上摘錄至:台灣環境有害生物管理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