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短針蟻群落,職蟻間分工嚴謹,於其覓食過程中產生一特殊階級[運兵者],專職搬運工蟻前往食物所在地,將工蟻放下後,再返回巢穴繼續搬運同伴工作,食物則由被搬運的工蟻採集回巢,其成體搬運行為可縮短覓食中行走之距離,減少總能量的散失與消耗,以利其達成最佳化覓食。
原:[粗針蟻Pachycondyla屬]移至[Brachyponera屬]
原:華夏粗針蟻 Pachycondyla chinensis,更名為:華夏短針蟻 Brachyponera chinensis
華夏短針蟻為單后型的螞蟻種類,成熟群落的數量約數十隻至上百隻,不過常見無后群落。華夏短針蟻生活於天然林、次生林、竹林等潮濕陰蔽,喜好在腐爛的朽木或土壤覆蓋的物體下築巢,如石塊、瓦礫等,偏好黑暗、潮濕的棲地。華夏短針蟻為雜食偏肉食性,主要取食小型節肢動物、昆蟲屍體等等。
華夏短針蟻的外型:
- 頭型亞三角型,後頭微凹。頭蓋明顯條紋狀刻紋,密布短絲狀毛。頭楯前緣中央無凹陷,具頭楯側毛著生。
- 大顎呈三角型,大顎前緣齒突10 個。觸角12 節,無明顯錘節,觸角柄節較長,向後延伸超出後頭緣部分,大於觸角第2 節的長度。複眼大。
- 前胸背板無突起,前中胸背板縫明顯,中胸明顯隴起,前中胸背板密布短絲狀毛與稀疏針狀毛。中胸側板光滑無刻紋與毛著生。後胸背板溝明顯,後胸側板光滑無刻紋。前伸腹節刻紋明顯,著生短絲狀毛。中足脛節與後足脛節各具有1 根櫛齒狀脛節距。
- 腹柄節無柄部,瘤部呈矩形,腹柄節下突起呈方狀突起。
- 腹錘背板著生許多直立針狀毛,螫針明顯。體軀單色黑色,但足與觸角鞭節呈淡褐色。
(探索湖山生物資源解說手冊)
華夏短針蟻的蟻后與工蟻辨識並不算難,在體型上有明顯的差異性。(下圖中間為蟻后)
華夏短針蟻的觸角極為敏感,如遇具沾黏性之物 體會產生強烈之梳理反應
華夏短針蟻的成體搬運行為,不僅出現於聚落移棲時,更出現在每日的覓食活動:一隻發現獵物的職蟻不立即進行覓食,卻直奔回母巢,過一陣子再出巢,大顎叼著一隻成蛹狀瑟縮的職蟻。蛹狀職蟻被放在獵物旁,一陣動作後「甦醒」過來,開始取食獵物並自行回巢。那隻叼著同巢夥伴的職蟻,又「空車」返回巢中,同樣的事再做一次。起初,無法掌握成體搬運行為出現的時機,因為其行為過程與覓食模式,不同於其他蟻種。
(摘錄至:發現分工新角色—-華夏粗針蟻(Pachycondyla chinensisEmery, 1895)成體搬運行為(adult transport)運用於覓食策略之研究)
雖文獻上華夏短針蟻是屬單后制,但在野外也發現多后存在的現象,猜測是群落成熟後會有擇后的現象,目前此點尚未證實。
經觀飼養察發現,部分多后的華夏短針蟻群落,會有單隻蟻后與數隻工蟻脫離原有巢穴,移至活動區居住情形,若加以騷擾,活動區的螞蟻還是會進入巢穴躲避,兩邊螞蟻互相不會打鬥;待螞蟻平靜之後,牠們還是會移至活動區居住;是否為分巢行為,目前無法確定。
其他飼養方面資訊,之後再補充了。
參考文獻:
Lose Trail Pheromone? Application of adult transport to optimal feeding strategy of the Asian needle ant, Pachycondyla chinensis.
★文中(學名/內容)僅供參考,切勿作為決定憑據。
Lose Trail Pheromone? Application of adult transport to optimal feeding strategy of the Asian needle ant, Pachycondyla chinensis.
★文中(學名/內容)僅供參考,切勿作為決定憑據。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未獲授權請勿轉載。